歡迎致電浩蘭翻譯,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!
用戶名
密碼
翻 譯 業 務 類 型
 

粵語翻譯

粵語源自于中國古“雅言”,并進一步確認廣信(封開)是粵語的發祥地,粵語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,對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。

  粵語保存古“雅言”因素最多

 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助理巡視員、廣東省著名語言學家羅康寧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成果:廣東粵語源自于中國古“雅言”,并進一步確認廣信(封開)是粵語的發祥地,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!?

  我國古代有一種民族共同語,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“雅言”,宋朝以后稱為“官話”。今天漢語許多方言,都保存著雅言的一些元素,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粵語。雅言的基礎是原始華夏語,原來只通行于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實行“書同文”,雅言地位也就相應提高,成為當時的民族共同語。最早將雅言帶入嶺南的,是秦朝征服“百越之地”之后從各地征發到嶺南的“墾卒”。這些“墾卒”多半是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、賈人,他們“來自五湖四海”,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。

  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在廣信

  粵語在分布上的突出特點,是沿江分布。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,分四條渠道向東、西、南擴展。第一條渠道是西江──珠江,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(廣州)一帶。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、佛山、廣州、中山、珠海、東莞、深圳等市,以及香港、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。第二條渠道是西江──郁江,即溯西江、潯江、郁江直抵交趾郡。包括廣西南寧、崇左、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。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──南流江。包括廣西玉林、北海、欽州、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。第四條渠道是南江──鑒江,即溯南江而上,越過云開山脈到鑒江流域。包括廣東云浮、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郁南、羅定、信宜、高州、化州,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、廉江。

  除此之外,粵語還有兩個次方言區:一是漠陽江流域。二是潭江流域,包括廣東江門及其所屬新會、台山、開平、恩平,這四個市(區)歷史上稱為“四邑”,其粵語次方言也就稱為“四邑話”。通行四邑話的還有鶴山以及珠海市斗門區。四邑地區距廣州并不遠,四邑話卻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,其原因是潭江與珠江水路上并不相通。這一事實有力地証明,早期粵語的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。

  粵語保持雅言音系長達數千年

  西漢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滅南越國后,設“交趾刺史部”監察各郡。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﹔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,州治也在廣信,廣信便成為嶺南首府和政治中心。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,也就學習了雅言。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,互相無法通話,又沒有文字,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,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。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。同時,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元素,也就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,從而逐步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──粵語。在中原和北方長達數千年的戰亂動蕩歲月,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中原漢語標准音的雅言逐步消失。而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,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則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。

  離開粵語嶺南文化便不復存在

  廣東的地方傳統文化通常分為三大組成部分:廣府文化、客家文化、潮汕文化,所依據的其實就是境內三大漢語方言。粵語不僅是廣府地區人民的母語,而且是廣東和整個珠江流域最大的方言,它不僅蘊藏著廣府地區的傳統文化,而且保存著大量在中原一帶已經消失了的傳統文化。離開了粵語,廣府地區許多嶺南文化品種便不復存在。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,有必要重新研究粵語的自身價值和保護問題。

  瀟賀古道和湘桂水道(即靈渠)是唐代以前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重要通道。廣信地處桂江、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,扼西江之要沖。在嶺南是個交通樞紐。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、合浦出發,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,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,而出口的通道,是經瀟水和賀江到達廣信,再經桂東和粵西兩條走廊,也就是北流江───南流江和南江───鑒江兩條貿易通道到徐聞、合浦,廣信就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。商貿活動離不開語言交際,中原傳入的雅言正是通過商貿活動而融合當地百越土著語言,形成粵語。



作者: 61.178.84.* 2006-4-22 12:47   回復此發言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 粵語歷史

   廣信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發祥地

  瀟賀古道和湘桂水道(即靈渠)是唐代以前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重要通道。廣信地處桂江、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,扼西江之要沖。在嶺南是個交通樞紐。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、合浦出發,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,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,而出口的通道,是經瀟水和賀江到達廣信,再經桂東和粵西兩條走廊,也就是北流江───南流江和南江───鑒江兩條貿易通道到徐聞、合浦,廣信就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。商貿活動離不開語言交際,中原傳入的雅言正是通過商貿活動而融合當地百越土著語言,形成粵語。

  廣信又是嶺南最早傳播中原文化的陣地。陳元、士燮等在這里辦學,使百越土著逐步接受中原傳入的儒家文化,漢族移民也從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,從而形成以漢族移民文化為主體的早期嶺南文化。隨著文化交流的開展,以雅言為主體吸收一些百越土著語言因素的粵語,也就逐步成為這一帶人們的主要語言。廣信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,也是粵語的發祥地。

  漢時廣東已具海洋文明雛形

  廣東近十年來嶺南文化研究與考古取得重大突破,專家確認中國漢朝時期廣東已具有海洋文明雛形。

  自然人文環境造就海洋文明

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認為,嶺南地區位于五嶺之南,南海之北,整個地域大都山巒起伏,江河縱橫,平原盆地相對較小,海岸線長,江河出口多,造成江海一體之特色。這樣的自然條件,是嶺南文化的自然環境基礎。嶺南文化具有山、江、海相結合的特點,而又以江海一體為主要的特質,并以海洋性特強為優勢。封開具有山、江、海交叉一體的自然環境,同時具有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的人文歷史與環境,才能集這些文化大成而形成具有江海一體特色和優勢的新型文化。有關專家指出,中國兩漢時期中國廣東己具有海洋文明,這一點有力地駁斥了外國專家“中國無海洋文明”的荒謬說法。

  封開人比馬壩人早2萬年

  經過科學鑒定和測試,封開河兒口漁澇河泮的峒中岩遺址中發現的兩顆人牙化石,經鈾系法測定,其距今14.8萬年,比馬壩人頭骨化石12.9萬年提早近2萬年。它是迄今為止嶺南地區最早的人類化石。封開是嶺南最早的人類生存和發源地之一已不容置疑。

  兩廣廣州之名因廣信得來

  “廣信”之名,取自漢武帝時“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”之意。公元226年,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。由于新設的州舊治在廣信,故名廣州。這是廣州之名的第一次出現。到宋代,將廣州之地划分為廣南東路、廣南西路,仍以廣信為地標,廣信以東為廣南東路(后簡稱廣東),廣信以西為廣南西路(后簡稱廣西)。廣東、廣西、廣州之名由此得來。

  專家呼吁建立粵語館保存活化石

  粵語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,對于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。近年來,不少學者呼吁建立一個國家語言文字博物館,但一直沒有實現。封開作為粵語發祥地,可以先行一步,在博物館內建立一個粵語館,收集、積累本地粵語的材料,包括語音記錄、文獻資料,以及粵語擴展和分布地圖等等。特別是那些獨特的語音現象,例如上面講過的濁塞音等,正在消失過程中,及時將粵語這一不可多得的我國最古老的“普通話”的活化石,作為─個寶貴的歷史遺存保存下去。


浩蘭翻譯

| 企業郵局 | 企業榮譽 | 信息反饋在線訂單網上應聘聯系我們 | 收藏本站 |

Copyright 浩蘭翻譯

中國﹒上海
電話:0086-21-54953255/54953256/54953259
傳真:0086-21-54953259(廣告勿擾)
電郵:info#hotlantrans.com


滬ICP備12027347號-3

滬ICP備12027347號-4